画家、雕塑家、设计家和版画家之外 陶艺家的毕加索 (文/王修功)

记得数年前任职于清韵艺术中心的林秋方小姐,电话约我为他们将要展出的「毕加索陶艺展」写篇稿子;或因文长而未能刊出,但仍寄赠了六千元的支票。因既未派上用场,遂立即将支票寄还。多年后的今天,由中国时报主办的毕加索画展,正轰轰烈烈的在故宫博物院展出,使我又想起了那篇旧稿──毕加索还是对现代陶艺具开创性的一人。文中也对毕氏近乎无情无义的玩女人,及其盛年所患的左倾幼稚病,也予以很不客气的指陈。

  毕加索一生在艺术上,从所谓蓝色时代、粉红色时代、黑色时代,而立体主义到新古典主义等等不同时期的绘画、雕塑、版印等艺术上有辉煌的成就外,毕加索还是极具创意的一位出色的陶艺家。

  毕加索自1946年六十四岁的晚年起,在长达二十余年期间,利用休闲的假期,于法国南部一个由盛而衰的陶器小镇──范罗利(Vallauris)一家名叫玛杜拉(Madoura)的工厂,展开了他从事陶艺创作的新天地。

  我个人虽无确切的资料证明,毕加索以多重艺术家的身份,为从事陶艺创作的第一人;但对于以陶艺作为一个新的艺术品类而从事创作的,毕加索可能是最具影响力的一位。

  女人对毕加索的生活、艺术创作的重要性,也正如毕加索对世界艺坛的影响一样深远。是画家而小毕加索42岁的法朗苏娃丝.姬璐(Francoise Gilot)于1946年与毕加索姘居期间,毕加索开始了陶艺创作的新园地。到1953年法朗苏娃丝.姬璐的离去──因她不愿再同「一幢历史纪念碑」共度晚年,并在她发觉毕加索与陶器厂一售货员贾克琳.罗拉(Jacquelin Roq──即1961年

 

     与毕加索正式结合,而成为毕加索法律上的第二任夫人)的奸情,被无情的冷落后,愤而出走,与她幼年时的同学结婚去了美国,结束了她与毕加索十年恩怨的共同岁月。在绝情的毕加索影响下,势利的画商也因而取消了销售她绘画的契约。

   在法朗苏娃丝所写的《毕加索的情与艺》一书里,对毕加索从事陶艺创作的经过情形,有较多可能也最可靠的纪实。兹依该书作一简要叙述,藉以明了毕加索在绘画、雕塑、版印等艺术之外,其另一面对陶艺创作的投入情况。

    毕加索的投身陶艺创作,真可说完全出于偶然(注1、2)。1946年六十四岁的毕加索,已是名满天下的艺术大师。那年夏季,他偕法朗苏娃丝.姬璐到法国南部渡假,在高夫璜海滩和一群游客闲谈时,一个与毕加索素昧平生的人,建议毕加索去范罗利一家叫马杜拉的陶器厂作陶器艺术的尝试,但当时并未引起毕加索的在意。一天午后,毕加索突然心血来潮,信步走到原在里昂丝绸厂工作过的拉米埃(Ramie)夫妇所经营的陶器厂参观。毕加索当时即兴地在二、三只已素烧过的红泥盆子上画了些鱼、海猬等的图案。也许是因使用的工具与材料的拿捏不习惯也不称心,所以并未引起毕加索继续探索的兴趣。

  第二年,即1947年的夏季,毕加索偕法朗苏娃丝.姬璐等人重临高夫璜的友家里渡假。一日拉米埃夫妇同来造访,并邀请毕氏去看他们去年的作陶成绩。毕加索在参观后,虽对自己的初作不很满意,但却因此而引起他投身陶艺创作的极大兴趣。他希望拉米埃能提供他一个精通制陶技术的工人,他并与当地一家劳斯比埃化学工业主任考克斯先生请教了关于釉的秘诀,接着就回到马杜拉陶器厂着手进行更深一层的陶器培养液的技术试验。就这样往后的十数年间,毕加索利用休闲的假期,在陶瓷上展开了另一片艺术创作的天空。

  首先,毕加索想要摆脱旧陶瓷器的老套,而尝试改良器皿的型制。但这方面可能受制于工厂的量产,与使用功能方面的局限,因而在陶器型制上并无明显而突出的成绩。尽管如此,毕加索还是利用大半在工厂既成的坏体上,挥洒他自己的绘画艺术。

   虽然毕加索在陶器的型制方面不能做大力的突破,但在坏体的绘饰上,却打破了传统拘谨而很图案性的格局。毕加索把他在绘画艺术方面的杰出才华,尽情地挥洒在陶坏上,注入他个人一向奔放不羁的生命气息,与他童稚、喜谑及幽默的欢愉情绪。

   无论是直身或圆腹形的瓶、壶、罐,或大盘、小碟,依其形体,有挥写希腊的女神,有剽悍的海盗,有蚀刻的鱼骨,有变体的女性等等,凡是他生活中所喜爱的东西,都以画笔或刻刀反映在他的陶器作品上。又如他最爱看斗牛,遂也将公牛、斗牛士或骑马的斗牛士、及斗牛场里看热闹的人群,一一生动地

表现在陶瓷上,充分的显示出他在绘画艺术上很不平凡的创造力。据所知,在有些器皿上,毕加索还画有精细的中国人物,很可惜我们无从看到这方面的出版物图片,而原作则更难以一见了。

   陶瓷作为毕加索艺术创作的一种新奇的媒材,对他而言,既有诱惑性,也更富挑战性。它既有太多太多发展的可能性,却也有其不易克服的技术障碍。其它艺术表现媒材,几乎都是他最熟悉而易掌握的现成物,陶瓷则从不同产地的黏土、釉料的配置,到色或釉不同氧化物的构成,形成它很多不易掌握的变量。从成形、雕绘,在色、釉的运用到入窑烧炼,期间每一道工序,都很小心翼翼,轻忽不得。正如《毕加索的情与艺》书中所述:「陶器色彩燃烧后与未烧前大有区别,故而当你工作时,只可凭意想去调配色彩,……混合彩色在陶器历史上尚无先例,但毕加索要立意给陶器事业一种新颖的创作」。因此,他请长于化工的考斯克多开发一些特别的颜色,但因时好时坏,总难达到他的理想。

 

  在最初的两三个月,毕加索几乎每天都去拉米埃的工厂工作。他像盲人摸索路途似的,持续努力试验达六个月之久,最后总算接近他一点愿望:那就是将光泽釉,在陶坏的部份着上釉,部份留白,也不全部绘饰,得到的效果却比传统陶器的通体上釉,又全部布满图案的方式要美得多。只此一点改进,就折腾艺术大师达六个月之久,其困难度可想而知。而这个新方法,居然也影响到许多当地的陶工为之效法。

  但这毕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突破,他深深地感觉到由于表现材料的限制,而无法达到他所希望的一切。他说:「那是件物体,但不是件具有艺术性的物体,我感觉我永远无法将我所要创造的效力深入进去。它使我感到如同在一张无价值的旧纸上作了一幅画,我不知道迟早有一天,那张旧纸会破损而成碎片」。可见毕加索对陶艺创作的不能得心应手,感到多么的懊丧。此后,他便对陶艺的热度降低,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劲地投入。但事实上到1951年为止,毕加索与法朗苏娃丝.姬璐有时还整月工作在陶器厂里。

  因陶瓷制作技术方面的限制,毕加索在陶瓷上的绘画,尽管活泼生动,但总不及他在其它绘画上的线条那么舒畅、厚重,色彩的多样与稳实。这绝不是艺术绝才的毕加索的才力不逮,而是陶瓷制作上由坏、釉、彩到烧,一系列不易掌控的变数所形成。不过毕加索的陶瓷作品,则手法自然、粗犷,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与他的其它材质雕塑同其杰出。

  毕加索在陶塑的创作上,对于坏土的揉捏手法,虽也会听取经验老到的手艺人的意见,但通常他却仍是照自己的想法,即兴而自由地去拖展。例如他会随兴把一个八、九英吋的小壶坏体,三两下捏成一些小小的女神,或同样的喜欢把一米高修长的大花瓶坏体,改塑成一个美女模样:瓶柄和瓶口变成女人的发辫;卵形突出的部份,则成了她的头颅,高架在隆起的乳房上,昂挺着又长又细的瓶颈;左右两只手臂,或叉腰,或搔首弄姿,如画龙点睛似的,再加以生动的彩绘,最后入窑高温烧炼,于是原本一个挺高的花瓶坏体,就这样变成了一座苗条生姿的美女塑像。再如著名的和平鸽、有悍妇形象的猫头鹰等等陶塑,都是就拉好的坏体塑捏而成,经素烧后,再予以生动的描绘。无论是透明釉,或是无光釉,在经入窑高温烧炼之后,一个个都成为杰出且具有典型毕加索风格的雕塑品。此外,毕加索更引用陶瓷材质在其它雕塑方面。像1950年他以综合媒材塑造而成的「山羊」──一只困倦又大腹便便的即将产羔的山羊,牠下垂的两个大乳房,就是以陶壶作成的。由此可知,毕加索的陶塑,正是他自由奔放不羁的性格表现,所以他从不屑作那种死板板、硬绷磞、冷冰冰,欠缺灵性,并以强调材质或多媒体为诉求而唬人的所谓「陶雕」品。

  传统陶瓷,大半是绘画与雕塑的结合,并具有实用的功能。以前陶器常是毕加索绘画里静物的道具,而现在却要由他自由塑造出来,这是需要将自己艺术的最高深理念,转换以很浅显的含义影响生活。一般生活中的常用品诸如壶、罐、盆、盘等,原本都是家常用器,从不会视为稀有的物品。但随着毕加索的持续参与,陶瓷的实用价值,逐渐被他的艺术手段所掩盖,有谁还可能轻易地用一个毕加索画的陶壶装水,或这样的一个盘子来盛菜呢?

  另一方面,据法朗苏娃丝所述,毕加索却为当地的陶瓷业带来不少负面的影响。原先的旧式陶器,大多依循传统模式,虽无特殊优点,却也无多大缺点。但自毕加索的大胆改革后,从陶业者一窝蜂地任意创造新奇,往住反而造成丑陋、粗俗、不伦不类,几不堪入目的壶、罐等器物,使范罗利竟成为最无艺术思想的手工业市镇。不过这段在范罗利的陶艺创作生活对毕加索的晚年而言,可说是极其愉快而惬意的。据《毕加索生平与创作》一书的记载,当时的毕卡索像一个部落的酋长似的,被当地的陶工、店员、个体设窑的制陶师,以及远从巴黎来到这里一显身手的画家们拥戴着,毕加索几成了他们中间的口头语。甚至当地有一种面包卷,上面有凸起的四个尖,很像又短又粗的手指,就叫「毕加索面包」,可见毕加索的陶艺生活,是多么受到当地人们的尊崇了。而相反的,毕加索在巴黎的名声就不怎么好听了。由于人们对毕加索的绘画一知半解,不以为然,还用他以象征一种顽强、执拗、不易理解的性格。如在街头有两部汽车相撞,在各不相让的情况下,对方便会相互指称:「你难道就是毕加索」!一代艺术大师,竟成了人们的出气筒。

  关于毕加索的重要陶艺展,于此也有略作列举的必要。

  毕加索的首次陶艺展,于1948年在「法国幻想大厦」举行,共展出149件陶艺作品,由于是毕加索艺术才华的另一类型的呈现,而引起观赏者的特别赞叹。1966年毕加索八十五岁生日,在法国的大、小艺术宫举行大规模的回顾展。其中精选的陶艺作品就多达508件,其它包括绘画、雕塑、石印版画等的整个展出,提供了毕加索在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和巴洛克式的各个类型作品。它从画家、雕塑家、陶瓷艺术家、设计家和版画等五个方面,展示了毕加索的艺术才华。当时法国的文化部长马尔罗称赞毕加索是「最伟大的创举,他破坏和创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而且是千秋万代的──物体的形」。

  对毕加索整个一生在艺术上的成就,尽管有不同看法甚至争议,但无人能否定其艺术创作才华,而为本世纪最杰出的艺术大师的尊崇地位。不过毕加索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尤其是他与众多女人间的错综关系,却很有值得探讨的必要。兹综合多方面的看法,并夹杂我个人一些浅见作一简略批判,为本文的结束。

  毕加索璀璨的一生,自幼至老,可说都离不开女人。可考的正式结婚有两次,姘居或临时贪色而玩玩的实难以计次,即在地下有知的毕加索恐也厘不清。

 

 

     女人滋润了他的生活,也孕育以至充实了他的艺术生涯,艺术创作就是他周旋于众多女性之间风流多采的写照。不少女人为他做模特儿由立而坐,而陪他上床。也有因虚荣欣羡他的才华,而两情相悦的享受鱼水之欢。不仅此,他几连要好朋友的妻子,竟也成为他色欲发泄的对象。他同时可以为所欲为的玩弄好几个女人,正如一句流行口语所说:「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真可谓近乎色情狂了。但与他上过床的女人,一旦被他玩腻,即遭无情的背弃,而另谋新欢。他对女人的绝情绝意,真不下传奇中的蓝胡子。

  我们看与毕加索姘居十年,育有一子一女的法朗苏娃丝.姬璐是怎么说的:「蓝胡子将他的太太头割下来收集在一个私人博物馆里,虽然毕加索有蓝胡子的作风,但他不会将那些女人的头完全割下,他会留下一丝生命让她们苟言残喘,让她们呻吟,有时他使她们流泪,有时使她们欢笑,随心所欲。他感觉自己的伟大,他主宰一切,她们是他的木偶,而他就是那牵线的人」。这是一个由青春少女与年届华甲的毕加索共枕共眠十个寒暑后,对毕加索锥心刺骨的控诉。可见毕加索是多么的令她伤痛了。

  我也很赞赏陆蓉之在《毕加索和他的女人们》《艺术家231期》一文里的说法:「1937年一月至十一月期间,毕加索完成大约六十张以哭泣的女人为主题的画作,其中不少再现在他不朽名作「格尔尼卡」里面。哭泣的女人们多数以玛丽.多拉为影像来源,少数画的是奥加。看这些婆娑泪下,或号啕大哭,或以手帕拭泪的歇斯底里的女性们,充分显示出毕加索如何看待这些给予他不灭的青春,滋养他创作灵感的女人。在真实生活里,即使哭泣,也无法稍减她们内心的恐惧与空乏。对那些哥尔尼卡地区的妇孺而言,摧毁她们的是德国纳粹(实则为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所雇用)的炮弹,然而对毕加索画中痛哭的女人而言,毕加索才是那无情的炮弹」!真是痛快斯言!这是另一以女性立场(注3)对毕卡索最直接而又不客气批判。

  毕加索曾引用近呼口号式的政治宣言,而有如下的几句演说词:「我主张活着,反对死亡,我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多么的冠冕堂皇而又理直气壮。他关怀也同情劳工大众,因而他迷信社会主义的乌托邦,但他自己的生活,却极其资本主义的浪漫与腐化!

  五十年后的今天,证明三、四十年代,所谓进步而左倾的众多文士(我不愿以「知识分子」称之),不只幼稚,而且愚蠢。由于他们的助纣为虐,为所谓「世纪和平」,带来多大的灾难!毕加索以盛名的艺术家之尊,对其并不深知与理解的现实政治摇旗吶喊,且成为共产党的一员,怎不应予谴责?另外,毕加索不信有上帝的存在,但却信鬼不疑,致使他有不少迷信方面的禁忌。

  不错,毕加索是位不世出的艺术家,但是,我们不能因其在艺术上的伟大,而忽视其为人的缺失。

 

注:1.据最近版《毕加索》一书的记载:1946年毕加索在范罗利镇上一个当地的陶艺家作品联展中,得识经营陶器厂的拉米埃夫妇而开始作陶。

  2.据《毕加索生平与创作》一书所称,1946年毕加索在访问战前他熟识的一位老陶工时,在高尔富遇见了制陶人拉米埃夫妇,遂引发了他作陶的意念。但我认为与毕加索共同生活,也一起作陶的法朗苏娃丝.姬璐的记述较为可靠。

  3.据83年3月19日《中国时报》艺术版,张心龙《谁让毕加索的女人哭泣》一文,对洛杉矶郡立美术馆所主办的「毕加索与哭泣的女人」展的报导称:「其着眼点与一般毕加索展大不相同,她以女性的观点来审阅毕加索的沙文主义;他的大男人主义,贪新忘旧,永不满足的色欲,都被无情地揭露出来」。这个画展中哭泣的女人,都是毕加索曾玩弄过,而又经他画出。真可谓「毕加索反毕加索」!

  4.本文经1999大陆北京许以祺主编的「陶艺家通讯」季刊删去了毕氏玩女人,及政治取向部份,予以转载

 


地址:上海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M50艺术园区3号楼110室

电话:13816220600   021-62993208

邮箱:1574292190@qq.com

地址:台北市松山区敦化北路238巷22号1楼

电话:02-2514-7625

Email:cy1735@hotmail.com

陶艺后援会 版权所有 Sitemap   访问总计: 人  
顶部 首页 微信二维码 底部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