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曲>> 窰炉与窰具

5.1 窰炉:

  所谓窰炉,系指陶瓷器于完成坯体,需进行焙烧程序的一种设备。窰具则是配套的设施,包括:匣钵、支钉、垫圈、垫柱、垫饼、支圈...以及棚板、棚板支柱(架)等工具,且必需是耐火材料所制成。

  现代的窰炉,则指「瓦斯窰」、「电气窰」之类,窰具亦配合需要的规模配置,以便顺利进行焙烧。这些现代的窰炉,倘系大量生产,另有自动化的输送设备以及品质控制的设施(包括温度与时间),与古代的传统窰炉的最大差异,是已不再有烟囱的设备,改以更科学而合乎卫生的排放管路。较小规模的窰炉及窰具,则是属于个人工作室,讲求小而美、方便卫生以及通风良好,所焙烧的作品,以艺术陶瓷为主。

  中国传统的窰场,老远就可以见到烟囱林立,似乎是陶瓷专制场的标志。其地点选择的考量有三项:(一)泥料生产地:就地取材,可以长年不虞匮乏,使运输成本降低;(二)燃料也需要容易取得,成本才划算;(三)由于烧制陶瓷要大量用水,因此附近需有水源。至于利用地形地物,则可因地制宜。

  中国北方窑场,由于平原广大又产煤,故以烧煤为主;南方多山,多森林,古时的松木极多,故以烧木柴为主。北方焙烧气氛(即蒙气),以氧化焰最常见;南方则以还原焰来烧。有如此的不同,应与燃料特性有关,并因蒙气的回异,使成品的釉色,自然更具地方色彩

 

  陶瓷的窰炉,种类很多,古代有六种以上:

(一)横穴窰;

(二)竖穴窰;

(三)龙窰(亦称蛇窰、蜈蚣窰或长窰);

(四)馒头窰(又名圆窰);

(五)阶级窰(又名阶梯窰);

(六)蛋形窰(又名景德镇窰或柴窰);

(七)其他类型的窰。

  若按燃料的不同来分,又有下列的五种:

(一)煤窰;

(二)柴窰;

(三)瓦斯窰(旧称煤气窰);

(四)油窰;

(五)电窰。

  若按火焰流动的方向来分,有下列四种:

(一)平焰窰;

(二)升焰窰;

(三)倒焰窰;

(四)半倒焰窰。

  按火焰是否直接接触到所烧坯体来分,有下列三种:

(一)明焰窰;

(二)隔焰窰;

(三)半马弗窰。

  按外形来分,有下五种:

(一)圆窰;

(二)方窰;

(三)隧道窰;

(四)龙窰(或称蛇窰、蜈蚣窰、长窰);

(五)阶级窰(阶梯窰)。

  按焙烧过程是否连续而分,有下列三种:

(一)连续式窰;

(二)半连续式窰;

(三)间歇式窰。

  按一个窰所供主要用途而分,有下列三种:

(一)素烧窰(指瓷器);若烧陶,则称缔烧窰;

(二)本烧窰(指瓷器);若烧陶,则称釉烧窰;

(三)烤花窰(泛指釉上彩,以低温600~850℃烘烤,使彩釉固着,并显现光泽,此法又称烘花)

 

  以上各种窰炉,进一步介绍如下:

5.1.1 横穴窰:

  此类窰炉结构原始,规模不大,每窰可烧成1020件不等,特征为火膛和窰室基本位置在同一水平上,后来稍有改良,升高窰室。此类横穴窰,为早期新石器时代,中国的仰韶文化时期首创。

 

5.1.2 竖穴窰:

  竖穴窰是窰室设在火膛之上,呈上小下大袋形坑,有数条火道相连,火道上设有投柴用的火眼,有些为配合地形,窰室位于山坡倾斜的较高位置。此盛行于龙山文化期(继仰韶文化期之后,约距今4,500~4,000年前首创)。

 

5.1.3 龙窰:

  龙窰亦称蛇窰、蜈蚣窰或长窰,顾名思义,它的特征是很长的形状,依丘陵坡度砌筑,一般长约30~100公尺,其结构亦极简单,分头、中、尾三部分,燃烧设在头部的火膛,中间为火道,陶瓷坯体即置放此处,其两侧的墙脚,设有数量不一的投柴火眼,窰尾仅有排气的余堂及坑口,不设烟囱,乃系利用火焰自然上升的原理,十分经济有效。此窰考古发现于浙江上虞,时间约在中国商朝时期(1,766B.C.~1,122B.C.,距今约3,700年前),嗣后在中国的南方省份盛行。台湾亦有蛇窰的窰场在中部南投地区,于1999年9月21日遭逄世纪大地震,已有所损坏,后经修复。

 

5.1.4 馒头窰:

  馒头窰以外形近似馒头而得名,它又称圆窰。内部火膛和窰室合成一个像馒头的空间,窰设投煤的炉口,火焰自火膛上升到窰顶,再覆向窰床。另置火道,将烟气引至直立于远处的烟囱,排出窰外,这些动向顺应自然的气流,烧成的温度可达1,310℃,蒙气可以选择氧化焰气氛或还原焰气氛,但大多数采用前者。此窰盛行于中国北方,始于周朝(1,122B.C.~256B.C.)。因燃煤的关系,煤灰及硫(S)直接排入空气中,对方圆数公里的空气、水源和土壤所造成的污染,以及二氧化碳直接影响人体,常为时人所诟病。

 

5.1.5 阶级窰:

  阶级窰又称阶梯窰,是从龙窰改良而来,都是利用丘陵山坡倾斜度而砌筑,所不同者,阶级窰为单独「烧成室」串联成一长条,每间的基地水平不同,外观形成层层的台阶状,故名。阶级窰整条的头部较低,是「烧成室」,面积较小,延伸的中间各「烧成室」特别大,但尾部又再缩小面积。每间各有燃烧室,均相通,余热的利用较为良好而经济,优点是配合产量之需求,可以调节数量及较易控制还原焰气氛,使用燃料为薪柴,其中以松木榈置半年后,取来烧用,火力更强,但长年的砍伐,资源越来越少。其缺点为窰的上下以及前后,温差较大,劳力支出也不小。此类窰炉,在中国南方,如福建、江西、湖南以及西南部分地区盛行,目前依然仍有采用者。

 

5.1.6 蛋形窰:

  顾名思义,外形如蛋,一头大一头小,呈椭圆形的窰,以江西景德镇为代表性,故又名景德窰或简称柴窰。大的一头是窰门,宽而高,对着另一头则逐渐收缩低矮,衔接烟囱于尾端。而烟囱的高度,仍高于蛋形窰全部的高度。内部的结构,有本烧室、窰火坑、肩墙及烟囱出口(尾端称为余堂,可利用余温约1,000℃,装烧低温陶瓷器)。全长约15至18公尺,容积约400立方公尺,适合于陶瓷器的不同釉料于同时烧制,燃料消耗经济,也可烧还原焰气氛,是传统窰炉中较为近代化而具特殊风格者。

  此外,另再介绍上述中的一项:

5.1.7 隧道窰:

  名虽有隧道,并非真如人车可行,设于开山凿穿的隧道。它是一种现代连续式烧成陶瓷制品的设备,设有铁轨。坯器置于窰车上,由顶车机推动,全窰分三个地带:「预热」、「烧成」和「冷却」。在中间的「烧成带」两侧,设有固定的燃烧室,以提供热源。它的优点很多,既可以连续作业,增加产量,又可以节省燃料的消耗,可说是生产极有效率的窰炉。和隧道窰设有三个地带的原理相似的,另有「辊道窰」,它以一系列在原地转动的辊子,代替窰车,坯器放在耐火的垫板上,再置于辊子上,亦有直接置于辊子上者,利用辊子的转动,使坯器由「预热带」向「烧成带」移动,而后再移动到「冷却带」。它的优点是:连续式、周期短、效率高、温差也小、所占空间小、燃料节省、操作简易...,缺点是设备的上下高度限定,不能烧制高大的坯器,而使用的辊子也容易弯曲变形。这种辊道窰具,一般多用于烤花或烧制平面物,或较为矮小的日用器皿,例如:咖啡杯、茶杯、餐盘之类。

5.2 窰具:

   至于窰具,本书另有专章介绍,请参阅<<二部曲>>基本技法及<<三部曲>>陶瓷工具与装备,此处不再赘述。.

 

5.3 中国历史名窰:

  中国历史名窰,自商朝(1,766B.C.~1,122B.C)创制第一件瓷器以后,在全国各地,都有设立窰场,累积了二千多年之后,到了宋朝(960A.D.~1,179A.D.)已明显区分为六大窰系,系根据产品的工艺性格、釉色、造型以及装饰手法的异同,来划分归属。其中北方四个窰系,分别是定窰系、耀州窰系、磁州窰系及钧窰系;南方两个窰系则是龙泉窰系及景德镇青白瓷窰系。在下面分别介绍各窰系之前,需要指明的一点是:所标示的「主力产品」仅为划分窰系归属的基础。其实际状况是:它们仍然有其他产品,有的甚至兼具两个窰系的特征,例如:山西的介休窰,既是定窰系成员之一,又是磁州窰系成员;江西景德镇窰,是青白瓷系之首,实际上它的产品多样化,涵盖面广,跨越窰系的区别,在明清时乃有「瓷都」之称。

 

5.3.1 定窰系:

       以「薄胎白釉」产品为主力。河北定窰为首(但停烧于元朝,即1,280A.D.~1,368A.D.之间)。另有山西的平定窰、阳城窰、介休窰以及四川的彭县窰等。

5.3.2 耀州窰系:

       以「青瓷刻划花」品种为主力。陕西耀州窰为首。另有河南的临汝窰、宜阳窰、宝丰窰、新安城关窰、禹县钧台窰、内乡大窰店、广东的广州西村窰及广西的永福窰等。

5.3.3 磁州窰系:

       以「白地黑花、加彩、三彩」为主力产品。河北磁州窰为首(但在进入明朝,即1,368A.D.~1,644A.D.间衰退)。另有河南的修武当阳峪窰、鹤壁集窰、禹县扒村窰、登封曲河窰、山西的介休窰及江西的吉州窰等。

5.3.4 钧窰系:

       以「天蓝釉」为主力产品。河南钧窰为首。另有河南临汝窰及河北、山西等少数窰场。  


地址:上海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M50艺术园区3号楼110室

电话:13816220600   021-62993208

邮箱:1574292190@qq.com

地址:台北市松山区敦化北路238巷22号1楼

电话:02-2514-7625

Email:cy1735@hotmail.com

陶艺后援会 版权所有 Sitemap   访问总计: 人  
顶部 首页 微信二维码 底部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